百色高中2021级语文备课组根据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的内容,结合百色实际,开发“百色红色文化资源现状调查”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深入认识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对家乡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建设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分为三步走——
一、理论学习阶段
各班同学在本班语文老师指导下,学习了访谈的技巧、调查的技术以及查阅资料的方法。通过理论学习,学生了解了如何联系访谈对象,如何设计访谈话题,如何制作《访谈记录表》《资源登记表》,如何进行实地考察与查阅资料,如何撰写调查报告。
二、实地考察阶段
各班同学以自由组合或地域组合的方法组成考察小组,利用2021年中秋国庆假期和寒假两个时间段,以采访、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对百色各县区的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占有了关于家乡文化资源的第一手材料。经过访谈,同学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家乡的人和事;经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对那些原先只存在于传说中、文字里的文化资源,都有了零距离的真切了解;经过查阅文献,同学们丰富了关于家乡文化资源的历史沿革等背景知识。
三、撰写报告阶段
经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访谈和实地考察、查阅文献,同学们对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有了更多、更直接的了解,也对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家乡的优秀文化资源有了自己的思考,撰写调查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百色红色文化资源现状调查”这一选修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增进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附:优秀调查报告选
关于德保壮族山歌的调查报告
一、作者:孙伟翔 谷金霞
二、摘要:本报告通过对德保壮族山歌的特色价值,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调查,对德保独特的壮乡文化—壮族山歌进行了实践性研究。
三、目录:
1. 历史起源及价值
2. 发展与流行现状
3. 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四、调查背景与目标:壮族山歌作为最具有德保壮乡特色的文化产物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在德保的土地上风靡着,但是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对于如同我们一般的年轻一代,已经趋于陌生。因此,本报告旨在对山歌文化起源,现状,发展的调查探究,加深对壮乡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重拾传统而独特的壮乡文化。
五、调查步骤和方法:鉴于疫情因素,本调查以网上查找资料以及采访获取信息为主,实地考察为辅,经收集大量关于德保山歌的文字,图像,影音等多方面的材料整合而成。
六、调查内容与分析、建议
德保县作为壮族人口最密集的县份之一,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82%,90%的壮族人民讲壮族南部方言德靖口语,以独特口音区别于其他壮族地区。而在这独特而瑰丽的语言文化中,壮族山歌如同其中的明珠一般,拥有着见面对歌,开口成韵,朗朗上口,曲调悠长的艺术魅力,自古以来泽被着德保壮乡的“呗侬”们。
广西以及德保山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人们在狩猎时的呐喊为壮族山歌埋下了孕育的火种。真正意义上的壮族山歌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的。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作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幸福山歌唱不完,这场唱罢下场连;首首赞颂好光景,幸福美满长万年。” 自古以来壮族人民最喜爱也最善于用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斗争,抒发自己的情感,生活里无事不歌,往往以歌代言。人民从生到死,一直在歌的海洋里生活。初生下来的婴儿一面吸着母亲的乳汁,一面听着母亲唱的摇篮曲;过去德保壮族人从出生后听三朝歌、满月歌、背带歌,到成年唱岁时农事歌、生产劳动歌、恋情婚仪歌,再到步入老年听祝寿歌,几乎是在歌声中度过一生的。在这里,歌圩成为男女老少都乐于接受和参与的审美活动,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民族审美意识,山歌也深深地扎根于德保壮族人民的生活土壤和心灵中,并且形成了德保人民的特色节日—歌圩节。
千百年来,壮族山歌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像奔流不息的鉴河之水,从古代流传至今,成为德保乡亲喜闻乐见的一种自娱自乐和展现才智的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山歌文化,成为中国民歌海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走进现代,越来越多的德保人民走出大山,拥抱现代都市的繁华,但德保山歌依旧以情深似水的精神纽带与德保人民连接着。人们少了日常农作的吟咏,却多了三月三,红枫旅游节走上大街,昂扬传唱的风采;人们少了四处皆山歌的环境,却多了流传在老少之间的山歌磁带,视频。德保山歌正与特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红枫叶下向游客展现其风采,在歌圩节上尽情传唱;德保山歌正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升级,通过录音磁带,短视频等方式,打破空间上的传播限制,由点及面,由近及远,不断扩大其辐射面,向全国人民展现着壮语独特的魅力,以及其音律迷人的风采。
如果说歌圩节是欣赏德保山歌的最佳时间,那么红枫旅游节山歌大赛则是一场既养耳目又养身心的视听盛宴。来自右江区、田阳、田东、天等、靖西等县区三十多个民间山歌队相继登台亮相,前来听歌的观众达三万人次,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盛况之空前在广西境内绝无仅有。期间,各地的山歌歌王一展歌喉,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用动人的山歌带领人们走进音乐的美妙殿堂,领略诗情和才情的巧妙碰撞,并从歌声中感受新生活、新气象,令人回味无穷,大饱耳福。下面一视频供欣赏:德保红枫旅游节唱山歌视频。 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德保境內约有十多万亩枫叶林万山红遍,连绵百里,它们热烈而野性地舒展着,极致地炫耀着它们的灿烂与妩媚,淡淡的品红、浓郁的火红、凝重的紫红,或半树红半树黄,即便独树单枝,也如画卷般铺展在人们的眼前。
冬日枫红醉游人,天籁山歌迎宾客。人们在欣赏德保如诗如画的“枫景”时,聆听着广西各地动听的山歌,享受着视觉美与旋律美的艺术大餐,感受着广西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以及当地民族文化的美轮美奂与博大精深。下三图为红枫旅游节人们齐唱山歌,共享美景的场景。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当今人们的山歌传唱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正规化的特点。既有民居内各乡亲齐聚,共同传唱的形式(见图1),也有山歌爱好者自发地来到指定场所进行传唱、比赛(见图2)。在德保县区内唱山歌主要场所有:芳山文体公园(见图3),德保县民族文化中心(见图4),人们无论熟疏、年龄,凭着对山歌血浓于水的感情、对唱山歌的追求与热爱,围坐在一起,一同享受着听觉的盛宴。而一年一度的壮族山歌比赛,更是点燃了父老乡亲们对于传唱山歌的热情,选手们穿上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三五成群,你唱我和,你呼我应,将唱山歌活动推向高潮。
图一:乡亲们在自己家中唱山歌
图二:山歌比赛现场
图三:芳山文体公园内唱山歌的人们
图四:德保民族文化中心
德保山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阻碍其传播与壮大的困难与挑战:
1. 传播流行后劲不足。
在原生态环境下,以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德保山歌传播区域较小,传播速度较慢。而且受地域限制和地方性语言的影响,使许多优秀的德保山歌只流传于本土的小区域里,也因为乏有人整理,使许多优秀的德保山歌失传了。
为了打破推广传播之困境,我们应继续大力推动山歌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搭建正规化山歌信息推广平台,让更多优秀的山歌歌手有途径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展现出壮族风采。
2. 文化创新能力不足
德保山歌传统音乐主要是山歌调为主,而且这些山歌调是固定的。一些形式虽然保存了德保山歌最原有的艺术风格,但在创新上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随着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喜好与追捧,不能将德保山歌在调式调性,音乐元素,表演形式等方面作出新的尝试,再加上时尚文化的席卷,使得山歌文化受到冲击,被贴上“落伍”的便签,影响了德保山歌特色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
为了迈出走向新时代的步伐,可以将山歌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合。山歌文化这一古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是时代的符号,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最前沿的价值取向,二者有很多相同相融之处。无论是山歌。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属思想文化范畴。所以二者的融合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又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二者互通互融,相得益彰。
3. 法治监管保障缺乏
随着德保山歌逐步走向大众,走向市场,山歌行业缺乏法律保障和市场监管的短板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作者对于自创山歌所持版权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不法分子很有可能私自窃取山歌并出版盗版山歌磁盘,从此牟利,严重损害了山歌创作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鉴于壮语的辨识度与普及性不高,山歌的传唱与出版未能很好的受到市场的监督与介入,山歌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更有甚者,可能会在山歌中夹杂着非法不良信息,诱导诈骗、侵害身心健康。
为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保护自创山歌版权的政策,打击盗版等危害作者权益的行为。同时培养山歌监管专业人士,营造开放有序市场环境,推动山歌行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六、结论
“只有到了这座山,喝了这方水,见了这边人,听了这山歌,才能真正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人造就了如此豪放、大气、质朴的山歌。”一位外国游客在游记中描述了广西德保山歌的神韵和人们对这片热土的眷恋之情。
土歌赋新韵,天籁邀远客,德保之美,美在山歌。山歌是德保人民交流思想、传播文化、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坚守发展广西和德保山歌特色文化事业,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更是国家文化构建的核心。山歌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更应该被我们予以重视,让我们把发展广西山歌特色文化事业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将广西山歌特色文化事业发展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让我们一起翘首以盼吧,德保山歌在与时代相融中定会焕发出焕新夺目的色彩!
七、参考资料
1. 《德保之美,美在山歌》https://m.fx361.com/news/2017/0405/1412262.html
2. 《浅谈德保山歌》——余铭奎 誾奇雄
3.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德保壮族山歌/12590110?fr=aladdin
4. 《德保歌圩山歌》 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MZWX201904002.html
5.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拍摄。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百高路9号
电话:0776-2824142
邮编: 533000
学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