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教研和备课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2022年4月12日下午,高一数学备组课开展了“大单元知识体系重构”备课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首先主要以高一年级《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个内容为出发点,各位老师从单元内容的分析与解读开始,不断地剖析本单元的重难点部分,在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梳理教材,形成知识脉络。
其次还对青年教师杨一一老师的汇报课《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课前准备工作进行指导。杨一一老师对《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课先进行了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对备课思路与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随后其他老师纷纷发表自己对教学设计和课堂呈现的看法和建议。老师们达成一致共识,即教师备课一定要注重课本在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位置,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学情,问题的设置必须是“有效”问题等等。
(图为高一备课组老师们正在交流研讨)
结合老师们的发言,具体的教学建议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情景导入,增加学生参与感
从学生熟悉的长方体模型入手,熟悉感让学生很容易进入到教师创设的问题中去。之后再让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长方体中点、棱所在的直线与面所在的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们发现本堂课的知识点与内容。
二、模型教学,贯穿始终
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借助了长方体模型,并且加以用学生手中现成有的笔(代表直线)、书本(代表平面)与桌面(代表平面)进行辅助观察。让学生动手参与到课堂中,增加他们对知识的印象。让他们在动手发现知识,动脑思考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三、三种语言互相转化,提升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当学生每描述出一种位置关系,教师就引导他们把这种位置关系进行三种语言间的转化。让学生借助每种位置关系的直观图形,加以文字描述,再转化为符号语言。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想象、作图和数学抽象的能力。
(图为师傅陈宝安老师正在指导杨一一老师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修改)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激发了我们每位数学教师的个体创新意识和共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不仅能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能加强备课组成员间的合作探究,帮助教师们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百高路9号
电话:0776-2824142
邮编: 533000
学校公众号